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高三语文作为生物的社会导学案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5-03-26 20:33:27


教师是一个很伟大的职业,但是作为教师也是很辛苦的,也是有各种的压力,特别是高三的教师压力更是很大。在高三的时候语文的学习基本是靠学生自己学习的,但是教师的教学引导还是很关键的,所以大家还是要好好的准备。下面给大家的是高三语文作为生物的社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生平,掌握人类社会和生物社会的区别和联系,从中归纳出主旨。

2.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观点。

3.培养学生尊重生物,热爱生物的情感。

【预习导学】

一、背景知识

《细胞生命的礼赞》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

二、文学常识

刘易斯•托马斯( Lewis Thomas )194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癌症纪念中心斯隆一凯特林癌症研究所所长,并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三、字音字形

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蚁冢(zhǒng) 蜂窠(kē) 巴不得(de) 着(zháo)魔 毗(pí)邻 阈(yù)值 胚(pēi )细胞 模(mó) 蹩(bié)脚 拱券(Xu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胳膊  挖墙脚  墨守成规  卑躬屈膝

B.骨骼  莫须有  囤积居奇  以逸代劳

C.彗星  座右铭  鸠占雀巢  在所不惜

D.慧眼  吓马威  星罗棋布  面面俱到

答案:A

解析:B.代-待;C.雀-鹊;D.吓-下。

四、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明确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第1至3段):从一个事例切入,即医学家举行年会,把其与生物界联系起来,从而得出自己的论点,人类社会与生物社会有共通之处。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指出动物过着两种生活,即是个体的存在,又是集体的存在,也就是说,动物过着个体的和社会的两种生活。

第三部分(第11至13段):指出人类与生物界的相通之处——人类也要有社会的生活。

五、问题呈现

【合作探究】

一、第一段作者开篇是怎样描绘医学家举行年会的?为什么这样描绘呢?

明确:他们“急匆匆来回乱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信息”,“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

这不无讽刺与幽默的叙述,看似闲笔,却给全篇定下了一个基调。

二、第二段作者说到生物学界对“人与动物相似”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也就是说,传统生物学界认为人类社会与生物是毫不相干、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

三、但是,作者摆了一个怎样的事实与观点?

作者提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因为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所以描述昆虫行为的人,唯恐被指斥为“违反科学”,都不遗余力地从“有异于人类的”方面来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说它们“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而作者却不从众从俗,敢于向传统观念发起冲击,他指出“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然后以幽默的语言,列举了一系列蚂蚁的社会行为,从“培养真菌,喂养蚜虫”,到“迷惑敌人,捕捉奴隶”,到“使用童工”“交换信息”,简直和人类毫无二致。“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在这里,作者有意用描述人类社会行为的语言来描述蚂蚁,和文章开头的一段用描述昆虫的语言来描绘人类恰成对比,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四、快速浏览第二部分,找出作者举出了哪些动物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明确:蜜蜂、白蚁、群居性黄蜂、鲱鱼和成群的飞鸟。

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说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把这些生物的群全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

五、作者在谈到动物与人类的行为时,为什么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作比较分析?试结合作者的论述加以说明。

明确:作者在谈到动物与为类的行为时,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作比较分析,这是因为社会与个体是相辅相成的,社会不能没有个体的参与,而对于社会性生物而言,个体也难以离开社会而生存。所以,无论是谈论人的社会性,还是谈论动物的社会性,都离不开对个体与群体的分析。没有形成群体的蚂蚁,就没有太多的社会性,因而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是有限的;对于人类,没有融入社会的科研成果,不能被公众利用,也就丧失了它存在的意义。相比较而言,有着一定组织的社会性生物,如蚂蚁和蜜蜂,对社会组织的依赖性更强;人类的个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短时间关闭和组织联系的“电路”,但不能从根本上脱离社会而存在。

【一课一得】

【积累运用】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鲱鱼 斐然 柴扉 诽谤

B.梗节 鲠直 哽咽 田埂

C.模型 摸索 摩崖 磨房

D.蹩脚 隐蔽 憋闷 鳖裙

解析:A项的“鲱”“扉”读“fēi”,“斐”“诽”读“fěi”;C项中的“模”“摩”读“mó”,“摸”读“mō”,“磨”读“mò”;D项的“蹩”读“bié”,“蔽”读“bì”,“憋”“鳖”读“biē”。B项全读“gěng”。

答案: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窠臼 迷惑 岛屿 清天白日

B.骚动 穹顶 木屑 讫今为止

C.毗邻 筹画 阈值 富丽堂黄

D.格调 蚁冢 书籍 苦口婆心

解析:A项中“清天白日”应为“青天白日”;B项中“讫今为止”应为“迄今为止”;C项中“筹画”应为“筹划”,“富丽堂黄”应为“富丽堂皇”。

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__________的细枝。

(2)它们像受了惊一样作出__________,它们开始骚动、激奋,然后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

(3)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____________,平地,_______________高墙,__________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A.规格 反映 翻过 绕过 越过

B.规范 反映 越过 绕过 翻过

C.规格 反应 越过 翻过 绕过

D.规范 反应 翻过 绕过 越过

解析:“规格”意为“产品质量的标准,如一定的大小、轻重、精密度、性能等”;“规范”意为“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反映”意为“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反应”意为“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后三个依据逻辑断定。

答案:C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

B.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

C.齐曼在近期《自然》杂志上著文指出,“发明一种机制,把科学研究工作中获得的片断的知识系统地公布于世,一定算得上现代科学史上的关键性事件。”

D.白蚁有一个方面更为奇特: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

解析:A项冒号应为破折号;B项第一个顿号应为逗号;C项句号放在引号外。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从这个子实体又生出下一代阿米巴状细胞,又要在同一块湿地上游来游去,一个个独来独往,野心勃勃。

B.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

C.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

D.无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怎样知道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而时候一到,它们又怎样知道把两根柱子合拢,作成天衣无缝的拱券。

解析:A项“野心勃勃”含贬义,应用“雄心勃勃”。

答案:A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发明一种机制,把科学研究工作中获得的片断的知识系统地公诸于世,一定算得上现代科学史上的关键性事件。

B.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C.现在刮着一股急功近利、浮躁之风,甘于寂寞、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不多,他则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D.然而,我们也许是被联在一些电路里,以便处理、贮存、取出信息,因为这似乎是所有人类事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

解析:A.“公诸于世”重复赘余;C.“其中”指代不明;D.“处理、贮存”不合逻辑。

答案:B

7.下面是某校校庆前夕,四位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2011湖南卷)

A.获悉母校华诞,甚喜,届时定拨冗出席庆典,特此通知。

B.因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光临母校参与庆典,深表歉意。

C.虽身体欠安,但一定准时前往母校列席庆典,谨此奉告。

D.因航班取消,故不能及时赶到母校参加庆典,敬请谅解。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语言表达得体,并结合手机短信,属于旧题新考。根据语体,排除A、C,此处不宜用“通知”或“奉告”;比较B、D,“事务繁忙”只是不想来的一种托辞,“航班取消”是想来而无法来的实情,所以选D。

【美文选读】

印尼海啸 (尊重生命先尊重自然 )

2004年12月26号,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发生里氏8.9级的地震,相当于至少3000颗原子弹威力的地震引发了强烈的海啸,高达30米的水墙横扫斯里兰卡、印尼、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孟加拉、马尔代夫等国家沿海地区,带走了至少15万人的生命,使几百万人流离失所,造成了14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灾难原本可以小一些。海底地震是形成海啸的主要原因,也是带走十几万条生命的凶手,这似乎是一场纯粹的自然现象,人类无法阻止它的发生。面对巨大的灾难,人类自称为“弱者”——这一切好像与人类无关。 “人类为破坏环境付出了代价,痛定思痛,人类要作出深刻反思。这虽然是一次纯自然灾害,但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行为加大了灾难的产生和影响。” 红树林被大量砍伐了,全球海域中70%的珊瑚礁遭到人为破坏。 经济的发展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决定了它带有脆弱性,对财富的贪欲没有节制的蔓延,使人类终于受到了惩罚。这次海啸造成了14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这意味着沿海地区多年劳心劳力所积累的财富在大自然一次翻脸中付之东流。人类必须明白怎么样亲近自然,而不是打扰自然。否则自然会用自己的方式说“不”。

不要让相机变猎枪 (用正确的方法保护野生动物)

一张反映鄱阳湖生态环境改善,候鸟回来的照片,画面中千百只鸟在飞腾;一段记录野生动物生活的电视片,画面上有动感十足的奔跑场景……然而这些人们常见的镜头却遭到了环保工作者的谴责。 “过去看电视里野生动物奔跑的镜头,很激动,后来才知道这实际上是向野生动物的挑战。”中国民族画报社主任记者成卫东说,一些人为了获得动物奔跑的镜头,开车追赶野生动物,有的野生动物被活活累死,没被累死的,往往也会受到伤害,不敢再亲近人类。成卫东曾多次到青海,亲眼看到大群的藏羚羊。“任何人看到都会有拍照的冲动,但你千万不能追,如果追,不知会有多少小藏羚羊死在母腹中,从这一点说,有的摄影者比盗猎者危害更大!” 野生动物是人类共同的朋友,记录它们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来保护它们。当我们举起手中的相机,请不要让相机变成猎枪,去伤害镜头中的野生动物。

高中语文的学习已经是进入复习的阶段了,但是教师的重要性是不变的。以上给大家带来的就是相关的高三语文作为生物的社会导学案,大家可以作为参考学习。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