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2015年北京市高三语文一模阅读汇总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5-04-14 20:57:12


成为高三之后,两天一小考,三天一大考这是很寻常的事情,同学们或许已经习惯了这种学习方式。在考试的过程中测验自己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然后根据不足再多加努力。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2015年北京市高三语文一模阅读汇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清明节

“清明节”拥有自然科学和民俗学的双重身份:既是天文学上的重要时间节点——节气,又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古人根据对日影的观测,在一年中定出24个节点,每一节点指代的那天被称作一个节气。一年中,以立春为起始,清明是第五个时间节点。每一个时间节点与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特定位置相对应。因赤道与地球公转轨道面间存在夹角。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位置不同,便有了四季更迭。一年中影子最长的那天,被古人称为冬至,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日影最短之日则被称为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而春分、秋分正好将“二至”平分。人们把一年从4个时间节点再等分成为24个时间节点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千余年。现如今,在这24个节点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节和冬至。

“清明”从节气演变为兼有“节日”内涵的文化符号,并不偶然的,而是对寒食,上巳二节吸纳融合的结果。

寒食节在清明前1天。据载,晋文公流亡多年复国后,论功行赏时竟遗忘功臣介子推,待他想起时,介子推早已携母隐居绵山。于是文公焚山逼介子推露面,未料介子推“不受富贵,志在清明”,宁肯抱树而死。文公为表达对介子推的哀思,下令禁火寒食,自此相沿成俗,有了寒食一节。杜甫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中的“三月三”,是上巳节。汉代以前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是俢禊的日子,即“春浴日”。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上巳节春浴的情形。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有“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之句。说明当时上巳节已经与寒食、清明合在一起了。

1. 阅读材料一,找出能够统领其主要内容的语句。(3分)

答案:首句

解析:此题难度很小,题干为寻找统领全文的语句,具有这种功能的语句一般出现在文章首段,大致浏览文章可以看出下文内容和首段内容正好相呼应。

2. 材料一最后两段所引用的文史材料,证明了什么观点?(3分)

答案:清明节作为节日的文化内涵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对寒食、上巳两个节日吸纳融合的结果。

解析:此题依然是考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位置定为在了后两段,末二段写的是寒食节的来历,最后一段是根据杜甫和王维诗中上巳节的体现与清明节的融合。就近原则找末第三段,正好是对后两段的概括,因此答案锁定在末第三段。

3. 根据材料一及《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判断下面“二十四节气歌”(节选)中,加点字分别指的是什么节气?(3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答案:立春,立夏,秋分

解析:根据二十四节气判断可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材料二】

清明雨时令、文化、风俗三节合一的“清明”,自唐宋以来,多有游艺活动,直至明嘉靖年间,还有游艺的相关记录。今人可从明《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中管窥一二:“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 随着时间流逝,游艺渐次退出。清明的文化符号,只剩添土追思和扫墓踏青。而“清明雨”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笔下这场妇孺皆知的“清明雨”,正是以凄凉、忧伤的意味而深入人心。在追思先人的日子,“清明雨”不是“润物细无声”的温情脉脉之雨,而是添人愁绪的凄凄切切之雨。南宋词人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明”就是千年来清明气象的写照。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攀升到 12℃以上,东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已开始从冬到春的转变。此时,来自北方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逐渐减弱,来自东南方海洋的暖空气开始活跃北上。四月初的江南、华南上空,是冷暖空气往来频繁、势均力敌的相持区域,冷暖空气在此交锋,因此这一带出现绵绵细雨便不足为奇。即使在“春雨贵如油”的广袤北方,清明降雨也有一定概率。

清明之雨,使悲凉凄切的氛围更加浓重。从生理层面看,天气状况和人的情绪息息相关。

阴雨连绵之时,人体分泌的松果体激素增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减少,而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可以促进神经兴奋和细胞代谢。因此,春光明媚常常使人精神振奋,霪雨霏霏则令人忧郁不悦。“清明雨”还在心理层面充满悲意。环境心理学认为,人和“雨环境”之间的联系并不仅仅是物质性,更有心理上的。换言之,人如何感知、想象和看待环境,反向决定着环境对人的影响。心怀悲戚之人看待清明细雨,便赋予它一层悲凉;而乍暖还寒的清明,冰冷的细雨滴落在肌肤上,更加剧了悲凉心理的体验。

4.下列诗句中“雨”和材料二中“清明雨”的意味相近的一项是(3分)

A.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B. 天开暝色云千里,雨洗秋空月十分。

C. 新莺嘹乱柳烟低,断魂春雨断肠期。 D.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清明雨”指的诗清明时节的雨,A 中诗句出自苏轼的《六月二十日望湖楼醉书》,由时间可知不是清明时节,排除。B 中秋空立马可知不是春天,排除。C 诗出自宋朝王禹的《清明》时间对。D 中由杏花雨可知杏花开的时节一般为二月,时间不对,排除。

5.清明时节为什么多雨?“清明雨”为什么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简要作答。(6分)

答案:①清明时节东亚地区的大气环流从冬到春转变,西伯利亚冷空气减弱, 北京新东方优能中学高中语文教研组东南方海洋暖空气活跃北上,冷暖空气在江南华南交锋,所以出现多雨。②从生理方面看,天气状况和人的情绪息息相关,阴雨天促使人神经兴奋的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减少;从心理方面看,人和“雨环境”存在心理上的联系,人对环境的感知反向决定着环境对人的影响,清明冰冷的雨水加剧悲凉心态。

解析:根据文章第三段和第四段可以概括得出。

根据下面题目要求,阅读材料三,完成6~7题。

6.根据下面这组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分)

①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材料一)

②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

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材料二)

③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材料三)

结论:

答案:清明时节春意盎然,万物生机勃勃,人们会在这个时期寻春踏青,感受生命。

解析:由诗句内容和材料可以得出,在清明时节万物充满生机,人们寻春踏青,植树扫墓,感受生命。

7.材料三中说“感自然节律而设”的清明节“孕人文精神而丰”,请根据材料一至材料三的内容,分条概括清明节蕴含了哪些人文精神。(6分)

答案:①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一种传统②“清明雨”寄托愁思和缅怀之情。③清明植树传递生命之树长青,留住生命④清明扫墓,让人面对死亡,思考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成为家庭文化建设的契机⑤由祭奠亲人到缅怀先贤让生命更加清明

⑥政治清明。

解析:根据题干为从材料一到材料三,所以需要综合来看,材料一种属于人文精神范畴的部分为清明是一个传统节日。材料二中是由清明雨产生的联想和思考,重点为对材料三内容的提炼,分段寻找,可总结初答案的部分。

以上是2015年北京市高三语文一模阅读汇总的一部分,希望对有需要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